女人、背袋与孩子

齐鲁壹点   2023-04-18 20:52:51

作者:姜波

偶然在街头捕捉到一个镜头: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背着一个小孩,她身板硬朗动作娴熟,行走自若步态平稳,一看就是背孩子的行家里手。我不禁尾随思量,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


(资料图)

遥想当年,有多少孩子的幼年在母亲的背上度过,背孩子不值得大惊小怪,那是一个时代的生活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生活标签。女人背孩子再熟悉不过的画面,家里门外、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都能见到背孩子的女人。

农业社时期,适龄劳力都得参与劳动,工分就相当于活命的口粮,那时正值人口生育高峰期,一般家庭孩子成群,年轻女人没有生活依靠,往往与母亲、婆婆同时生育,你一个我一个谁都给谁帮不上忙。那么多孩子如何带,简直就是散养状态。大的带小的,碎蛋蛋背在脊背上,哪有时间和精力专门带孩子。

孩子不会爬之前最安全,喂饱了撂在炕上,孩子哭大葫芦吊大。一旦学会爬就出现了风险,孩子跌炕栏是家常便饭,农村的土炕比较高,跌炕栏会给孩子造成伤害,我一个发小曾开玩笑说:“我不聪明就是小时候跌炕栏跌出了毛病!”虽然是戏话,但也足以看出他对跌炕栏的畏惧。孩子跌了多少次炕栏无法计数,每次跌炕栏都令母亲揪心。女人们出山劳动前用毛毡把孩子堵在炕上,有时劳动回来孩子在地下爬滚,跌得鼻青脸肿,母亲抱着孩子边喂奶边流泪,眼泪无法感化贫穷,哭上一阵子,再背上孩子做饭,下午的劳作不能耽误。

有时为了防止跌炕栏,女人用绳子把孩子拴在炕上,有的拴在脚上,有的拴在腰部,拴孩子有特殊套路,弄不好也会出乱子。把孩子拴在炕上出山劳动,女人心里不踏实,脑海中会设想出无数种危险来;一上午不仅要承受体力劳动,还要经受精神折磨。一收工家里拴着孩子的女人跑得最快,扛起工具一溜烟跑回家照看孩子,足见她们的焦虑与担忧。

农村女人劳动回家三部曲:先给孩子打扫屎尿,其次坐下给孩子喂奶,给孩子喂奶的女人模样大咧咧的,本能的生活模式。喂完奶把孩子背在背上做饭,一家老小等饭吃。经常见到女人衣服后背有孩子的尿绘制的“地图”,她们忙于做饭顾不了计较。一些老太太给孩子絮叨:倒干卧湿,意思是夜晚孩子尿床后把孩子挪在干处,自己睡在湿处。感恩母亲无需列举多少理由,仅倒干卧湿足矣,将心比心,当母亲真的不容易。难怪有些农村上年人感慨地说:“当老子不如当儿子,当儿子不如当孙子。”

干活当中孩子哭闹,女人顺手拿一件外衣,熟练地把孩子往背上一捆,这种功夫是练出来的,基本不影响她们干活儿,背着孩子擀面、滚碾子、推磨样样拿手。背上孩子干活儿,孩子入睡快,那时的孩子好像天生喜欢动,女人哄孩子入睡也用手轻轻拍打孩子,口中哼唱简单、押韵的童谣,这样孩子才能快速入睡,在女人看来,吃饱就睡的孩子最乖。经常能看到孩子熟睡母亲背上的情景,头耷拉在一边,两条小腿像两根柔软的棒槌吊着,女人干活儿得心应手,孩子睡得如痴如醉。孩子睡着后可以放在炕上睡觉,其实不然,有的孩子在母亲背上睡得踏实,一放下来就醒了,为了省事就那么背着;也有一些复杂孩子,背在背上还扯着嗓门嚎叫,这样的孩子没好办法,随他们任性吧,也基本不影响女人干活;有的女人忙于干活儿忘了孩子,也就那么背着,似乎孩子就是女人背上的天然装饰品。

有条件的女人专门做一个背袋,把孩子往进一套,一把挂在背上干活儿,孩子舒适女人轻松,孩子跌落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女人想娘家是天性,俗话说八十老也想娘家。年轻女人带孩子回娘家还受约束,必须征得家人同意。懂情理的父母宁愿割舍思念之情,也不轻易接纳女儿带孩子回娘家,有的人还提条件:你要回来让你家人送你回来,否则不要来,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儿再来。这种拒绝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为防止意外风险。

背孩子也有风险,过去女人回娘家多数带孩子,领着大的、拖着小的、背着怀抱抱,几十里山路背孩子,背坏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由于背的姿势不合理,导致孩子窒息死亡。一旦背坏了孩子,女人就无法回家,除了自身承受丧子之痛外,还得给家人一个交代,父母低眉顺眼陪同女儿回家给婆家人赔礼道歉,得不到谅解还影响两家人的关系,好在那种悲剧那时不承担法律责任。

孩子在女人背上任性地拉屎拉尿,那是孩子的生理权利,女人也顾及不了那些小节,艰难的生活让女人变得简约而坦然,一个女人做了母亲便回归本真,为了孩子可以变得无比强大,甚至无所顾忌。

我不储存被背的记忆,只记得妹妹背在母亲肩头的情景,看到妹妹背在母亲的背上,我还嫉妒过,人的自私始于争夺母亲的怀抱和肩头。我妻子也背过儿子,也加工了一个背袋,只是偶尔背一下,儿子有专人照管,她那个年龄段的女人,可能是背孩子的最后一代女人,现在的年轻人未必会背孩子,即使会背,背上孩子干活肯定受影响,背孩子干活已经成为过去女人的特殊技能。现在的孩子娇贵,一般都有专人带,毕竟背孩子是无奈之举。

十多年前,在街头工地能见到四川的揽工女人,她们不会背孩子,而用一个简易背袋把孩子挂在胸前,活像一只袋鼠,干起活来还挺麻利,不难想象她们生存的艰难。

近年来无论是背孩子还是挂孩子的镜头都稀缺了,说明社会在进步,孩子的生存条件改善了,也算对女人的一大解脱。

曾经背过孩的女人现在大多数老了,背孩子已成历史;曾经背在母亲脊背上的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曾经的背袋早已闲置,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感谢那些背孩子的女人,是她们背出了平凡的故事,是她们送走了一段艰苦的岁月,是她们背出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儿多母受贫,我们是在母亲背上长大的孩子,应该理解母亲曾经的辛酸。

作者简介

姜波,1974年生,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爱好写作。

壹点号一点写作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