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丹 成广聚
朱耀华:日行10公里,争当敬业先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个春节假期,我们依然忙碌”,朱耀华爽朗地告诉记者。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而且,在他看来,给市民创造一个干净卫生的过年环境,就如打扫自家客厅一样,累并充实着。
朱耀华从小在广州长大,一路见证着城市市容市貌的发展变化;他今年51岁,是广州市城管质监保障中心监测部的一名巡检员。1997年大学毕业,本可以去当汽修“技能人才”,他没有太多的犹豫,选择当路面洒水清扫工,常常要赶在清晨到来前,还城市一个整洁的街道;他享受这份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再苦再累也值得。
一眨眼,他扎根环卫工作一线,一干就是20多年。近两年,随着新时代城市管理的深入推进,他被任命了新岗位——环卫巡检员,他的步履依然不停,心里更容不下“脏乱差”。越来越多的城市角落,活跃着他的身影;写好每一篇垃圾巡检日记,及时督导整改,第一时间响应各种应急任务,如今成为他的新日常。
实地巡检、拍照上报、跟进督改……朱耀华对工作流程细节越来越熟稔,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掉以轻心。按照市容环卫质量巡查常态化、精细化的要求,他每天都处于满格的工作状态,需要迅速熟悉新的巡检事项要求,掌握有效的巡检方法。地面脏污、占道摆放、散落垃圾、收运措施破损、垃圾桶满溢……他向记者展示他的“巡检日记”,每天步行基本都在10多公里以上,同这些“扣分项”“死磕”到底。
朱耀华说道,“现在我有一个职业病,走过垃圾桶和巡检点,就算不是在工作时间,也会下意识去翻看垃圾桶,看周围有没有垃圾乱堆乱放,养成习惯了。”高度认真负责背后,源于沉甸甸的责任;擦亮城市容颜,是他一如既往的初心。
巡查过程中,一发现死角,他必须及时做好记录,形成汇报日记,不拖延时间,不瞒报实情;工作手机总需要保持电量充足,日记写得越清晰,越有助于纠查问题。事情虽然繁琐,但是心细的朱耀华总能梳理得一清二楚,使得问题能迎刃而解,办事令人心服口服,不被人“记恨”。
巡检工作,难免与各种难闻的味道“打交道”,他从不怕苦怕脏怕累,面对险情,他更是义不容辞。
2020年初,朱耀华刚被任命为环卫巡检员岗位后不久,就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朱耀华面对任务,无惧风险,勇敢逆行。他坚持每天走街串巷,深入城市内街巷、城中村、公厕、垃圾压缩站等处,巡查考评环境卫生质量问题,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挑战与磨练,让朱耀华变得更加稳重成熟。
颜柏青:30年“绣花工”,与城市共生长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广大离家外出务工人员的共同心声。自2009年以来,颜柏青已有10多个春节没回老家同家人团聚了,他说,出来务工这么些年,家人早已习惯自己不能回家过年,不过能尽一己之力去守护城市的“颜值”,家人们也为他感到自豪。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事城管工作近30年,56岁的颜柏青依然深切感受到“岗位就是舞台,热爱方能出彩”。从湘西小城来到广州逐梦,他自己也没想到,能从垃圾收运工做成全国劳模。再次翻开这30年的光阴故事,是他兢兢业业奋斗在岗位上的身影,是他奔波在广州大街小巷中挥洒的勤劳汗水。作为一名城管“老兵”,他用岁月践行着初心,用忠诚履行着使命,为一代又一代城管人树榜样、作表率,也必将会被城管后浪们传承、延续。
26岁那年,已有妻儿的颜柏青,毅然决定走出老家湘西小城,“那会一心想去外面闯一闯,继续呆在山沟沟里怕是吃饭都成问题,这窘迫的日子该变一变了……”过完正月没多久,他便独自带着行李,坐上南下的列车,颠簸之中开始了新的人生。
来到广州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黄埔区当垃圾收运工,“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没想着发大财,只想靠自己的勤奋改善一下生活。刚来广州正巧赶上黄埔区环卫局招聘垃圾收运工,我就前往应聘了。”颜柏青告诉记者,当时,环卫工作又脏又累,处处与垃圾堆打交道,广州潮热天气多,垃圾更是馊臭,加之那会生产工具相对落后,几乎靠人工,每天20吨的垃圾一铲一铲装上车,近100个垃圾收运点挨个跑,一天下来只是行程都超过200公里,着实是个体力活儿。但没想到,在平凡的城管一线小岗位上,他一干就是将近30年,还干出了大名堂。
“这份工作确实不好干呐!”回忆起收垃圾的日常,颜柏青长舒了一口气,曾经的工作点滴彷佛历历在目。有次他和工友正在收运垃圾,一个小伙子从四楼阳台上朝收运车丢下一大袋垃圾,结果扔偏了,腥臭的餐厨垃圾淋了颜柏青一身,然而他并没有发怒,一边清理垃圾,一边耐心告诉对方“垃圾以后还是放到收运点,或放到楼下的垃圾桶”。从那以后,当地居民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乱扔垃圾的现象极少出现。
工作脏点累点没关系,可不时听到有人叫他“垃圾佬”的时候,内心还是会有些许黯然。不过,一向乐观向上的颜柏青并没有因此怠慢自己的工作,用他的话说“既然社会需要环卫工人,就会尽全力把它干好,干出个模样来,如果大家都嫌脏,你不干,我不干,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么多年,颜柏青始终坚信,岗位就是舞台,热爱方能出彩,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城管精神,凭借着踏实的作风和勤勉的态度赢得广泛赞誉,先后荣获广州市“优秀城市美容师”、广东省“优秀环卫工人”等称号,还获得了黄埔区城建系统“五一”劳模表彰、广州市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老黄牛”张继标:把“粗活”变“绝活”
干一行爱一行。张继标是广州市无害化处理中心的一名粪便处理工,入职31年来,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又到岁末,回望过去的一年,张继标内心收获满满:“服务大家是一种快乐!”
1992年,二十岁出头的张继标刚到无害化处理中心参加工作。当时,掏粪工人工作辛苦,家里人心疼地劝他换其他工作,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不理解他,但是,他的内心却又有种不服输的倔劲,“别人都能干,我为何不能干?”于是,他坚持了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干就是31年。张继标是同事眼里的“老黄牛”,以实际行动演绎当代“时传祥”,成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时传祥精神的生动样本。
据了解,广州市无害化处理中心是全市唯一的一家粪便处理单位,高峰期每天要承担1000多吨的粪便处理任务。粪便处理是一个特殊的工种和行业,它的特殊性在于工作环境奇脏异臭,池口接收从各种渠道运送过来的粪便,在处理车间进行渣水分离、无害化处理,整个作业过程,散发出阵阵恶臭。
早期,无害化处理中心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设备简陋,工作强度大,粪便进行简单的渣水分离后,主要靠人工处理——要用铁锹一铲一铲地把粪渣、垃圾铲入斗车,再一车车推到垃圾车里,运送到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从各种渠道运送来的粪便脏臭无比,遇到大的粪团,张继标要用铁锹铲、用手去拉,这是一项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苦累活,粪水总是溅得全身到处都是。
在炎热漫长的夏天,出于劳动防护的需要,在工作时要“全副武装”,全套密封的工作服、长统水鞋、16层纱口罩、橡胶手套,他告诉记者:“像这样的装束,不干活已经是大汗淋漓,透不过气来。”
粪便常常是在吸粪车上发酵了一个晚上或几天的,卸放时粪便奇臭难闻,隔着口罩传过来的气味还是让人恶心难忍,上一天班下来,衣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到下班时手套、胶鞋里也能倒出水来。而在寒冷的冬天,他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用水冲洗作业场地,衣服经常被溅湿,寒风一吹,整个人浑身打颤。长年日夜颠倒的工作,他的生物钟发生紊乱,睡眠不好,但这么多年来他毫无怨言,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最累的活是清理卸粪池。粪便进入处理系统时,常有些沙石、大团垃圾等沉淀在卸粪池底,影响池内容量,需定期清理。张继标讲述道:“人要跳下一米多深的粪池内,用铁铲把各种垃圾一铲一铲地铲到上面。站在狭小的卸粪池里,长统胶鞋深陷粪便之中,动作很难施展开来,臭味也令人窒息。”但是,张继标和同事们没有因此而退缩,轮流跳下去铲沉淀在池底的沙石、垃圾,当纠缠在一起的大团垃圾太沉重时,他们就齐心协力,一起用铁耙把垃圾拉上来。
尽管工作环境恶劣,但张继标深知,如果不及时处理,各种粪便就积累越来越多,粪便是各种病菌产生的源头,容易传播疾病,为了做好工作,他长年尽职尽责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