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资料图】
1、多方消息交叉证实,特斯拉将与印尼签订建厂合同;
2、特斯拉暂缓上海工厂三期扩建计划;
3、特斯拉为何暂缓上海厂三期扩建,拟在印尼建厂?
4、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跨国公司对中国的信心。
一、多方消息交叉证实,特斯拉将与印尼签订建厂合同
据报道,特斯拉即将达成在印度尼西亚建造生产设施的初步协议 (路透社)
2023年1月12日, 彭博社援引可靠的知情人士消息报道称,特斯拉即将与印尼达成一项初步协议,准备在印度尼西亚建造一座产能为100万辆特斯拉电动汽车的现代化工厂。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11日在推特上引用了这篇报道并评论称,“请谨慎对待那些引用‘未具名消息来源’的文章”。
不过路透社在11日的一篇报道中称,印尼投资部长证实了该国与全球最具价值的汽车制造商特斯拉之间的谈判。不过特斯拉以及印尼投资部都没有立即回应路透社记者的置评请求。
最新的报道称,特斯拉与印尼之间的谈判包括建立生产设施的计划,以及促进该公司供应链的计划。
在2022年,印尼的一位高级内阁部长向媒体表示,特斯拉已经签署了价值约50亿美元的合同,以便从印度尼西亚的镍加工公司购买电池材料。
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在2022年8月对彭博社发表评论时,极力敦促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印尼生产汽车及电池。
马斯克曾在2022年12月表示,特斯拉即将选定建立其新的“超级工厂”的地点,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该汽车制造商最早可能于12月宣布在墨西哥北部的新莱昂州建立一家新工厂。
据韩国总统办公室称,在2022年11月,马斯克曾表示,韩国是其计划在亚洲建造新的电动汽车工厂的首选候选地点之一。
目前,特斯拉在中国上海、德国柏林、美国奥斯汀与弗里蒙特设有电动汽车生产厂。
二、特斯拉暂缓上海工厂三期扩建计划
虽然特斯拉与印尼的特斯拉制造厂的合同尚未正式签订,但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在上海工厂的扩建计划已被推迟。据特斯拉的公开计划,特斯拉上海工厂三期扩建计划原定于今年年中开始,届时该工厂的产能将翻一番,达到每年200万辆左右。
特斯拉上海工厂于2019年破土动工,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一期和二期建设和扩建已经完成。在2022年完成升级后,每年可生产100万辆Model 3和Model Y。但直到2022年底,特斯拉并未公布上海厂三期扩建的任何消息。
特斯拉上海工厂在2022年生产了超过71万辆汽车,约占该公司全球产量的52%,成为特斯拉重要的制造中心。但2022年中国消费需求受到了冲击,为完成年度计划,特斯拉多次降低了价格,并延长了激励措施。可是即便如此,特斯拉与竞争对手比亚迪的纯电动汽车出货量差距越来越大。
三、特斯拉为何暂缓上海厂三期扩建,拟在印尼建厂?
三年疫情刚刚结束,正面临经济修复,特斯拉却暂缓上海厂三期扩建,拟在印尼建厂,应有以下考量:
第一、供应链分散至多国,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马斯克的电动车野心非常大,希望将特斯拉打造成智能电动车的全球引领者角色,其将供应链分散至多个国家的想法也就符合逻辑了。俄乌战争和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和生产稳定性的冲击,令马斯克深刻意识到,只有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才能更好地对冲供应链危机。
第二、特斯拉独特的营销文化与中国市场存在冲突。
这两年特斯拉的负面消息频频成为热搜,但凡电动车的负面新闻,只有特斯拉和某品牌两个分类,而针对特斯拉的负面消息中,竞争品牌的人频繁现身其中,特别是郑州车闹事件后几大官媒针对特斯拉的严厉批评,让习惯于用法律解决消费者纠纷的特斯拉营销文化备受中国舆论解决消费者纠纷习惯的严重冲击,对特斯拉的声誉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三、靠近关键材料和销售市场建厂有利于增加竞争力。
印尼拥有全球最大的镍储量,产量也位居全球第一。而镍是特斯拉汽车三元锂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因此特斯拉和印尼政府在电池材料方面一直保持合作。但现在,印尼政府想更进一步,吸引特斯拉在印尼投资建厂,生产电动汽车。这也是特斯拉难以拒绝的重要因素。
此外,印尼廉价的土地资源、劳动力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同等政策补助的前提下,印尼的建厂成本将低于墨西哥和韩国。
四、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跨国公司对中国的信心
疫情期间,我们为了保护国民生命健康,三年的防控时间以及防控的强硬措施远超西方国家,这或多或少会给众多跨国企业一种不安定感。期间无法预判的上下游供应链中断,也对大型公司的生产与销售产生了不利影响。
2022年很多企业迁往新加坡、韩国、越南、印度等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这期间,我们也未对此制定预案,合理有效应对。另外,悬而未决的并愈发紧张的海峡局势,也增加了跨国公司对我们供应链的不稳定感。
而最近这些年,越南、印度等地承接一些制造业转移获取的成功,也让更多的跨国公司看到了能够替代我们的具有人工和土地资源成本优势的投资目的地,加剧他们转向更为稳定,也更低廉的东南亚设厂。
我们要想避免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或者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来投资办厂,就需要在原有的吸引政策基础上,增加、升级内容,不仅要从投资成本上下功夫,还有打造欢迎外来投资、不敌视外企、中期外企一视同仁的舆论与社会环境,方能坚定跨国企业对我们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稳固、升级我们的供应链。
【作者:徐三郎】